听孔子讲课是件愉快的事
2022-09-25 17:42:57 来源: 点击:
孔子是一位有胆识、有远见、有创新精神的教育家。他吸收生源,突破官学规制,施行“有教无类”,只要愿意学习,不论社会阶层,不问出身贵贱,皆可入学。生源多样,基础不一,他“因材施教”“诲人不倦”,结合每个学生的优长和欠缺,在寓教于乐中使弟子明道解惑。
孔子一生先后收徒三千多,没有像西方近代发明的授课模式,弄一屋子学生,老师侃侃而谈,至于每个学生的实际感受如何,是否听得明白,要等到下课以后或自习时再说。孔子讲学,不拘形式,或席地而谈,交流切磋,老师可以提问学生,边启发,边指点;学生亦可向老师请教,在共同探讨中潜移默化,深明学理;或信步于江河之畔、松柏之间,借眼前实物,现场教学,循循诱导,寓理于象,由表及里,举一反三,让学生抓住旨要。这方式放在今天,也会大受学生欢迎。
孔子很少空洞说教,而是因事而发,循情析理,以古喻今,借景赋志。“岁寒,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。”启发学生修身养性应像松柏那样,即使寒冬来临,身处困境,也要坚守节操,不屈从恶劣的环境。孔子与学生来到河岸,长风振衣,天地苍茫,他望着滔滔而去的河水,思接千古:“逝者如斯夫,不舍昼夜。”劝教学生珍惜光阴,努力上进,同时把学生带入了宏阔苍远的历史长河中,有对生生不息大自然的无限敬畏,更有对人生短暂的无尽惆怅。在潜移默化中,学生的思想境界得以提高。
孔子以“仁”“礼”“忠”“义”“信”等核心价值理念,教诲学生修身治学理政,在此前提下,又从受教者的旨趣生发,和而不同,不要求弟子只守一种人生目标追求。有一次在和子路、冉有、公西华、曾皙交谈时,孔子鼓励大家自由抒发个人志向,前三位或立志“强兵”,或主张“富民”,或倡导“知礼”,孔子要么置之一笑,要么未置可否,都没有打高分。最后发言的曾皙说:“莫春者,春服既成,冠者五六人,童子六七人,浴乎沂,风乎舞雩,咏而归。”曾皙这番看似闲适的生活情态描述,却深为孔子赞同:“夫子喟然叹曰:吾与点也!”喟然而叹,是曾皙的话触动了孔子。曾皙所描绘的生活情景,超越了直接事功,直达自由境界。子路、冉有、公西华追求的富国强兵、人民用足、文明知礼非常重要,非优异者不能为之,但不是孔子心中理想的社会,仅是实现美好愿景的充要条件。
孔子的思想,有时他最优秀的学生也不能完全理解。周游列国时,卫灵公的夫人南子要召见孔子,弟子们纷纷反对,因为南子很漂亮,又传出过很多绯闻,弟子们认为像老师这样一位德高望重的人不应该去。但孔子没管,自己去了,发现南子并不像传说的那样不知礼,反倒是卫灵公“重色轻德”,不由得一声叹息:“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”。让孔子忧心的不是以色侍君的南子,而是她后面那位无视“仁德教化”的国家执政者。他用行动告诉学生,看事物要看实质,不能只看表象。
在教学中,一些复杂的感触和深奥的道理往往很难用直白的语言表达清楚,孔子就用比对法和排除法帮助学生领悟所表述的意思。有学生问孔子,他见到的老子是怎样一个人,他说:“鸟,吾知其能飞;鱼,吾知其能游;兽,吾知其能走。走者可以为罔,游者可以为纶,飞者可以为矰。至于龙,吾不能知,其乘风云而上天。吾今日见老子,其犹龙邪!”老子智慧精妙,境界高远,孔子说老子像神话传说中见首不见尾的飞龙。老子啥样,你大胆去想。
孔子授课微言大义,意蕴多涵,而每个学生资质悟性各有深浅,优秀如颜回可“闻一以知十”,平常者也能有所收获。
当然,孔子也没有点石成金的本领,他曾说:“不愤不启,不悱不发。举一隅不以三隅反,则不复也。”遇到不开窍的学生,他也只有耐心等待。也有学生大白天睡觉,孔子也会忍不住爆粗口,骂那“睡生”是“粪土”“朽木”。
孔子一生,弟子三千,贤者七十多,其中“贤者”,是当时的杰出人物。仅凭一己之力带出这么多“治学”“理政”“外交”或“经商”“军旅”方面的高端人才,他老人家当然是伟大的教育家。(王筠)
来源:大众日报